
新华财经法兰克福4月15日电近日,第34届德国宝马展(Bauma)在慕尼黑举办,全球3500余家企业齐聚,共探行业未来趋势。本届展会聚焦气候中和、替代驱动、网络化施工、可持续建筑和采矿业挑战五大热点议题,展示出行业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。
记者在展会现场看到,当前机械行业呈现出三大明显趋势:一是电动化加速,新能源设备占比不断的提高;二是智能化应用落地加快,从智能施工系统到远程操控方案不断成熟;三是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,企业纷纷深化本地化制造和服务网络,应对国际市场不确定性。
来自德国、瑞典、韩国等国家的主流厂商纷纷展出其最新的电动、混动、氢能产品与施工平台。德国Deutz公司负责这个的人说:“欧洲市场的技术焦点已从单机性能转向整套智能解决方案,环保法规与市场效率需求正在推动转型。”
中国企业如中联重科、三一重工等,同样站上了这一转型的主舞台。以超380款设备构建起绿色阵容,在电动高空作业平台、远程智能控制、智慧矿山系统等领域频频突破。72米高空作业平台创下欧洲市场纪录,R800-40塔机成为现场唯一的中国品牌塔机……展区内人潮涌动,海外客户对中国制造的关注度显著提升。
泰国服务商Napat Chaipatananant对记者说:“中国设备稳定性很高、性能好价格低、服务体系完善,很值得信赖。”一位波兰采购商补充道:“中国设备的质量,如今已和欧洲基本持平。”
这一技术进步背后,是中国产业体系的快速跃升。副总裁、总工程师、研究院院长付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:“中国技术的快速突破,源于对绿色全生命周期的系统模块设计能力,以及对数字化平台的长期投入。”她指出:“我们从材料设计到服务响应全链条计算碳足迹,以高空设备为例,电动化已达90%,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。”
付玲还强调,支撑这些突破的,是底层模块化架构和标准化能力。“没有这些基础,不可能推动智慧矿山、远程遥控、无人作业等系统性转型。”她补充说,“我们在德国设立了本地数据中心,在保障数据合规性的同时也大幅度的提高了智能服务能力。”
“制造业的崛起并非一朝一夕,而需要一些时间的积淀,远不是想象中那样可以通过短期刺激快速完备供应链和技术体系。”她说,“从工艺链条到配套体系的建立,都需要长期积累和系统能力的支撑。很多东西表面看起来只是一个零件,背后却需要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工艺和经验支撑。”
来自山东的机械行业人士韩国明接受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:“这几年明显感觉到中国品牌的话语权在提升。不管是外观设计还是设备智能程度,都跟欧美品牌没太大差距了。”他补充道,“我们这些制造端的人最可以感觉到行业在变,中国企业越来越敢走出去。”
除了技术变革,全球贸易局势也成为展会的另一个话题焦点。美国新一轮关税政策的实施,再次引发对全球供应链稳定性的担忧。
德国Deutz公司总裁舒尔特直言,这对本就复杂的产业链是进一步冲击,不仅打击了设备制造企业的信心,也让全球客户采购策略更加保守。
韩国明从制造角度指出:“客户转向本地采购的意愿增强,像我们这种做零部件的企业就会受到波动影响。”
中联重科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也表示,公司已建立起覆盖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业务网络,能够有效应对单一市场政策波动所带来的不确定性,具备显著的抗风险能力。
过去几年,持续推动“区域分散+本土深耕+全球协同”的运营模式,构建起11座海外工厂、400多个服务网点和210多个备件仓组成的全球网络,海外本地员工超过4400人。
在关键零部件保障方面,三年研发投入超百亿元,推动核心零部件国产替代,从电驱系统到液压阀、传动器构建起覆盖领域的自主体系。
“我们需要正视全球市场的不确定性,并通过结构重塑来化风险为能力。全球制造业已告别低端竞争,在系统能力与产业协同的较量中,中国产品已具备强大的吸引力。”付玲这样总结。